|
叶君健的文学创作道路与世界语的渊源
今年12月7日是叶君健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1979年他调到《中国报道》社担任顾问,使我有幸见到这位慈祥而平易近人的老人,我也开始搜集他与世界语关系的有关资料。 叶君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他的文学创作道路是与世界语密不可分的。1929年,叶老15岁时来到上海,上海当时虽然是我国最大的商业中心,但是许多区域被外国势力占领,有日租界、法租界和公共租界,中国政府不能在那里行使主权,等于是国中之国。见到这种情景,叶老心里非常压抑,有一种亡国之感。恰在此时,他从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中得知有一种语言叫世界语,学习这种语言的人,主张民族之间要互相理解,彼此相爱,他们的共同理想是通过世界语消除民族之间的误解和仇恨,以实现人类一家和世界大同。这给他年轻的心燃起了一线希望。于是,他买了一本盛国成编的《世界语全程》,开始自学世界语。后来又读到世界语创始人波兰医生柴门霍夫翻译的《安徒生童话选》,故事特别生动,译文十分精美,加上安徒生的经历与他非常相似,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此对安徒生童话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将他的童话介绍给中国读者。 1931年初,他在初中念书时,经常阅读鲁迅、茅盾等进步作家编的文学刊物,对文学发生了兴趣。在这些刊物上不时介绍一些弱小民族的作品,特别是东欧一些国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所描写的人民生活情况与当时的中国差不多,使他产生了共鸣。这些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世界语翻译过来的。因为波兰是世界语的故乡,世界语首先在东欧推广开来。由此,他发现世界语能够产生其他文字所不能产生的作用,使他坚定了学好这种语言的决心。 以后,叶老参加了上海世界语学会的一些活动,在那里他购得了许多世界语的书籍,其中有《世界语基础文选》、保加利亚的瓦佐夫、果罗夫、匈牙利的裴多菲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是世界语的原文创作,有的是用世界语翻译的,如安徒生童话。这些作品不仅文字水平高,文章很美,而且有许多在内容上是反映弱小民族的生存状态与斗争的。这些文学作品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越发激励他学好世界语,以实现用世界语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人民苦难的生活与斗争。 1932年夏秋之交,迫于经济困难,他离开上海,考入了武汉大学外国文学系学习英语。由于英语与世界语同属印欧语系的拉丁语族,这给他日后熟练地掌握英语和世界语都有好处,同时,为他独特的文学创作道路——用世界语和英语进行创作与翻译奠定了良好的语言基础。 1933年,他开始尝试用世界语写小说,以实现他最初学习世界语的初衷。他的《岁暮》就是这一年用世界语写成的第一部处女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国际世界语著名学者罗塞蒂还将《岁暮》收进了他新编的世界语文学作品集里。在以后的三年间,他一面参加汉口世界语学会的活动,通过世界语与国外进步世界语者秘密交往,阅读他们寄来的进步刊物和书籍,从中汲取营养;一面用世界语继续进行创作,写了一些作品。后来,他挑选出一部分收集成册,命名为《被遗忘的人们》,交给了上海绿叶书店出版。他用实际行动响应上海世界语者协会的号召:用世界语为中国的解放而斗争。《被遗忘的人们》是用世界语直接创作的文学作品,在中国世界语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叶老在回忆这段岁月时说:“从这个集子开始,我就走上了略微与一般作家不同的文学道路。用外文写作和翻译,成了我此后主要的文学活动,在抗战期间是如此,我在欧洲居留的期间也是如此,只不过后来我从世界语又扩大到了英语。我用这两种外语写短、中、长篇小说和文章,也翻译过一些中国作家的作品。但我的目的却始终是一致的:‘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斗争和命运。” 1936年,大学毕业以后,为了深造,叶老东渡日本。那时在日本不仅有一批文化名人如郭沫若、聂耳等,还有他的许多世界语朋友。当时日本世界语运动比较发达,出版了不少世界语书籍。在东京他主要教英语和世界语。在这里他结识了一批知名的世界语者,如中垣虎二郎、三宅史平、绿川英子,也结识了著名作家秋田雨雀,他也是一位世界语的热心支持者。在日本期间,叶老不仅参加了日本世界语学会,还在中国留学日本的世界语者中建立了自己的世界语协会。日本世界语刊物介绍了他用世界语创作的小说,并给予了积极评价。他不时还在日本的一本文化刊物《学艺新闻》上发表文章。他的这些活动引起了日本秘密警察的注意。1937年6月上旬,日本警察逮捕了他,把叶老关押了两个多月,后来又把他作为危险人物强迫递解出境。这些经历,使他更加仇视日本帝国主义者。回国以后,他重返武汉。那里有同他一起共患难的世界语朋友。当时,中国人民正在开展全面抗战,他立即与他们一道投身到抗日浪潮中去。他参加了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成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救国协会”的发起人之一。 1938年,他参加了郭沫若领导的政治部第三厅,成为宣传处的一名干部。他用英语和世界语为抗战而工作,以后他又转到香港,同几位在港作家一起,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对外文学刊物《中国作家》,开始了对外抗日宣传工作。他用外文向世界介绍中国,解释中国发生的事件变化和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他是第一个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等作品介绍到外国去的人。 1939年,叶老又将刘白羽、姚雪垠、张天翼等人的抗日作品译成了世界语和英文,分别出版了名为《新任务》和《中国战时小说集》,受到各国读者的重视。 1944年,叶老由于国际抗击德、意、日法西斯的需要应邀去英国各地巡回演讲,向那里的群众介绍中国抗战情况,以此鼓励英国人民抗击法西斯的决心。 二战结束以后,他便转到英国剑桥大学从事西方文学研究工作。这段时间,他用英文写成了长篇小说《山村》,被英国书会评为“优秀文学作品”。他是第一个用英文写有关中国革命小说的中国人。在以后数十年里,这部小说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各国出版发行,使各国读者对中国革命的发生、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1985年这部小说被国际著名的世界语诗人威廉•奥尔德译成世界语由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出版,被国际世协列为“东西方丛书”之一,受到国际世界语界的广泛好评。 在此期间,为了把安徒生全部童话介绍给中国读者,他决定学习丹麦文,每年寒暑假都到丹麦访问,了解丹麦的风土人情,结交了许多丹麦朋友,与他们探讨安徒生童话的意境,积攒了对安徒生和他的童话的体会。 解放以后,他回到了祖国,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由茅盾创办的《中国文学》英文刊物上,同时积极从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但也没有忘记安徒生,总是抽一些空闲时间进行研究。1955年他发表了传记文学《童话作家安徒生》。1958年他翻译、编辑的《安徒生童话全集》首次在国内出版。1978年发表了《鞋匠的儿子》。1984年撰写了《不丑的丑小鸭》。他生前从未停止过安徒生的研究。1986年他在第71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上做了一次名为《汉斯•安徒生在中国》的演讲,他指出:“安徒生童话和其它世界著名童话传入中国,使人们看到了那些童话的奇幻色彩,机敏、天真、诗意,又能深刻地反映人类的生活,教育儿童,使中国有了儿童文学的概念,继而产生了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 叶老对自己的翻译作品总是精益求精,《安徒生童话全集》每次再版前他都要对照原文再推敲,常常从英语、世界语译本中吸取教益,力求在“信、达、雅”的基础上,再达到原作心灵和情态的再现。 为了表彰他对中丹文化交流的贡献,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在1988年授予他“丹麦国旗勋章”,感谢他把安徒生的全部童话介绍给中国人民,并邀请他和他的夫人重访丹麦。 值得一提的是,叶老对中国世界语运动所作出的贡献。他曾任中国世界语之友会、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副会长、世界语对外宣传杂志《中国报道》社顾问、国际世界语协会执行委员,并多次出席国际世界语大会,在大会上积极参与中外文化交流,为增进中国与各国世界语者之间的相互了解作了许多工作。中国世界语者永远不会忘记叶老对国际和国内世界语运动的贡献! 作者:侯志平 枣庄学院名誉教授
录入时间:2014/12/9 Hits:12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