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世界语博物馆,国际世界语博物馆

首页 > 世运博文

    世界语——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又一座桥梁(侯志平)



    侯志平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尤其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世界文学史增添了光辉的篇章。为了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丰富世界文学,让各国人民分享中国文学的成就,多年来,中国的翻译工作者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国文学艺术的翻译工作,使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走向世界,但大多数的译作都是用英文、俄文、法文、西班牙文、日文翻译的,而对于不懂这些语言的广大的中小国家的读者来说就很难了解中国文学,由于世界语者分布在100多个国家,这就使世界语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又一座桥梁。


    鲁迅、郭沫若、巴金的作品首先被译成世界语


    鲁迅、郭沫若、巴金在青年时代十分同情和支持世界语,尤其重视世界语在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他们的一些作品特别受到世界语者的珍爱,自然,这些作品首先被译成世界语向各国读者推荐。

    早在1930年,鲁迅先生的代表作《阿Q正传》被译成世界语,出版了单行本。以后,他的《影子的告别》、《聪明人、傻子和奴隶》、《狂人日记》、《孔乙己》及部分杂文的世界语译文先后在中外世界语杂志上发表。 1939年,在香港还出版了世界语版的《鲁迅小说选》,鲁迅的十一篇作品被编辑成册介绍给读者。

    郭沫若的话剧《王昭君》早在1927年被钟宪民译成世界语在德国出版。 1935年,徐声越又将《女神》中的四首诗和另外的三首诗译成世界语在《世界》杂志上发表。1941年中国报导社为纪念郭沫若的创作活动25周年,特别出版了《郭沫若先生文学活动25周年纪念文集》,向各国世界语者介绍了他的一部分诗歌、散文和戏剧作品。

    巴金从中学时代开始学习世界语,他的小说《复仇》于1933年首次被译成世界语在《绿光》杂志上发表。


    努力介绍抗战文学


    上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促使中国世界语者投入了民族救亡运动和抗日战争。他们在“为中国的解放而用世界语”的口号鼓舞下,一方面做好国际通信联络和对外报道工作,一方面翻译了一部分抗战文学作品,如夏衍的《在轰炸下的广州》、李辉英的《归来》、宋之的的剧本《转形期》、刘盛亚的《小母亲》、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结》、叶君健的《被遗忘的人们》以及描写抗战建设的报告文学集《新生活》和《新任务》。各国读者利用中国世界语者出版的书刊或举办“中国抗战展览会”,或举行声援中国人民的演讲会,有的甚至发起救济中国难童的募捐活动,显示了世界语在对外报道中的作用。

    积极致力于新中国文艺作品的介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世界语者继续致力于中国文学艺术作品的翻译和介绍工作。50年中,他们在世界语对外宣传刊物《中国报道》杂志上发表了七百多篇文艺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曲艺等作品,全面而生动地介绍了新中国文学艺术的特点和取得的成就。在介绍新中国文学艺术时,该刊特别注意介绍现代著名作家的生活和艺术成就。50年中《中国报道》特别刊登了郭沫若、茅盾、赵树理、田汉、老舍、冰心、曹禺等60多位现代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使读者概括地了解了中国现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同时加深了对中国社会的了解。

    《中国报道》还十分重视各种艺术门类的介绍,它通过“中国文化”、“中国艺术”、“民间工艺”、“舞台艺术”、“当代美术”等专栏,用文字和彩色图片,分别介绍了中国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书法、篆刻、以及电影艺术和工艺美术等作品。

    在国际世界语界,世界语者都喜欢编辑和翻译本国的文学作品集,把本国一些优秀的、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编辑成册,翻译后介绍给各国读者。中国世界语者也十分重视文学作品的选集和翻译工作。在上世纪50年代,外文出版社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新事新办》、石方禹的长诗《和平最强音》和短篇小说集《幸福》.1959年以后,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和外文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世界语版的《鲁迅小说集》(增订版)、《野草》、《中国文学作品选(1949-1959)》(这部选集篇目是茅盾先生亲自选订的)、《朝花夕拾》、《毛泽东诗词》、长篇叙事诗《阿诗玛》、管桦的中篇小说《上学》和浩然的短篇小说《彩霞》以及《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京剧剧本。八十年代以后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又相继出版了巴金的《春天里的秋天》、《寒夜》和代表作《家》;叶君健的《山村》;郭沫若的《虎符》和《屈原》;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老舍的《骆驼祥子》。中国世界语出版社还编辑出版了中国民间故事丛书《阿凡提的故事》、《智慧囊》、《幸福鸟》、《蝴蝶泉》、《宝船》、《牧童与仙女》以及反映现实生活的微型小说丛书《献你一束花》、《桔红色的伞》和《特别奖金》。中国民间故事丛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自古以来比较优秀的民间故事、传说、寓言等,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勤劳、善良、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90年代以后,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又出版了曹禺的《日出》、《雷雨》等著作。

    在各国世界语者中反映最为强烈的还有两部选集:《中国文学作品选(1919-1949)》、《中国文学作品选(1949-1979)》。这两部选集选载了77位著名作家的92篇代表作,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受到国际世界语界的一致称赞。


    让世界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


    用世界语介绍我国古典文学的伟大成就一直是中国世界语者奋斗目标之一。为了让世界各国读者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从上世纪20世纪初开始,中国世界语者就着手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李华的《吊古战场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以及《老残游记》、《红楼梦》的部分章节已被译成世界语发表。30年代,徐声越开始将一部分古代诗歌译成世界语在国外刊物上发表。60年代初,外文出版社出版了世界语文的《不怕鬼的故事》,向读者介绍了19位中国古代作家的35篇作品。1980年中国报道社出版了徐声越编译的《中国诗歌选译》,概括地介绍了从诗经、乐府开始到明清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特点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诗人和代表作品,受到各国世界语者的称赞。1989年出版了屈原的《离骚》。1992年出版了《中国神话故事》。1994年出版了《聊斋志异选》。1995-1997年出版了《红楼梦》3卷集,《红楼梦》是最难翻译的古典文学作品之一,据说《红楼梦》至今只有6种外文版,而世界语版是其中之一。1996年出版了《论语》。1998年出版了《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选》,收集46篇具有代表性的小说。这本选集把读者带进了五光十色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大观园。2004年出版了《水浒传》。2007年出版了《李白诗选》,《唐诗300首》也将于最近出版。

    为了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古典文学的成就,《中国报道》杂志从1986年起,历时数年,开辟了“中国文学讲座”专栏,向读者介绍了从远古到清朝的著名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以及他们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多年来也用世界语致力于中国文学艺术作品的介绍,从1984年起,它在《文学》节目里,介绍了从先秦至晚清以及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发展的概况、特点、主要作家和主要作品,甚至介绍许多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文艺作品。

    值得强调的事:用外文这样有计划地、系统地、完整地翻译、介绍中国文学艺术作品,除英文、日文、俄文、法文外,还没有任何一种语文可与世界语相比,而且它的覆盖面也是许多民族语所不及的,它使广大的中、小国家的人也能一睹中国文艺的风采。各国读者纷纷来信表达他们的欣喜:葡萄牙读者W.S.在读了《中国诗歌选译》后来信说:“中国古代诗歌证明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正当我们的先人们还在森林和海滩上游荡不定时,中国的诗歌创作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波兰一位技术员K.S.提到了他阅读巴金《春天里的秋天》后的感受,他写到:“我是在长途旅行的车厢里阅读这本书的,对在座的多数人来说,你们的国家是带有异国情调的,甚至是完全陌生的。在他们的邀请下,我介绍了我与中国的某些交往和中国的情况,并且在这本书的影响下,世界语又获得了赞助者。这本书的译文清晰,也很有趣,很好地反映了原作的气氛。”荷兰读者J.H.在来信中说“《山村》是一部看了使人又高兴又激动的书。我似乎同书中的人物进行了面对面的、可以摸得到的接触。读者也好像生活在书中的某间小屋子里。正直的读者是不会不爱中国的。”

    从以上的事实可以看出,中国世界语者所从事的这项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世界语和其他民族语言一样,能翻译任何民族语言的各种体裁和题材的文学作品,成为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又一座桥梁,它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世界语文学。

    中国世界语者从自己的成就中受到鼓舞,他们正在翻译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丰富人类的文学宝库做出更多的贡献!


    录入时间:2020/5/7 Hits: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