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运博文北大反对讲义风潮及敢请鲁迅修鞋的青年
孙君飞
看到鲁迅先生的一则轶事,心里吃惊不小。 这则轶事出现在荆有麟的《鲁迅回忆断片》中:“北大旁听生冯省三,有一天跑到鲁迅先生家里,向鲁迅先生床铺上一坐,将两脚跷起说:‘喂,你门口有修鞋的,把我这双破鞋,拿去修修。’鲁迅先生毫不迟疑,将冯省三的破鞋,拿去修好后,还为他取回来,套到他的脚上。可是,冯省三连谢都没有说一句,悻悻地走掉了。鲁迅先生在每提到这件事时,总是说:‘山东人真是直爽哇!’” 冯省三何许人也?不就是一北大旁听生嘛,自己也明知道自己的一双鞋是破鞋,也许还充满汗臭,竟敢劳驾时间极为宝贵的鲁迅先生,而且还是一长者,为其修鞋?!鲁迅先生的做法也匪夷所思,不但“毫不迟疑”,而且在帮其修好后,还亲自“套”到他的脚上,在对方连谢字都不说,“悻悻地走掉”的情况下,只用一个“真是直爽”来解释和自嘲,由此可见大师雅量之大。 荆有麟评价此事说:“鲁迅为青年服务的类似例子还有很多。记得他的学生孙伏园说过,这就是耶稣为门徒洗脚的精神。”话说到这个份上,我也只能这样理解了。后来,读到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即小见大》,此文只有300余字,发表于1922年11月18日《晨报副刊》,却浓墨重彩、十分同情地写到冯省三:“北京大学的反对讲义收费风潮,芒硝火焰似的起来,又芒硝火焰似消灭了,其间就是开除了一个学生冯省三。这事很奇特,一回风潮的起灭,竟只关于一个人。倘使诚然如此,则一个人的魄力何其太大,而许多人的魄力又何其太无呢。”这让我意识到冯省三应该不是一个普通平凡的青年,他能够参与到北大反对讲义收费风潮当中,又有勇气请德高望重的鲁迅先生为己修鞋,是一个普通平凡如我、在大人物面前习惯于谦卑的青年所能做到的吗? 北大反对讲义收费风潮的来龙去脉是这样: 早在1918年9月20日,时任北大文科学长的陈独秀就在开学典礼上提出“废讲义”的建议,但提议没有列入议事日程。到了1922年,北大各高校的欠费欠薪现象日益严重。9月11日,北大校长蔡元培因教职员代表索薪受辱,宣布与北大脱离关系,到9月21日才与国立八校其他几位校长联合发布启事“照常到校供职”。 10月12日,北大新学年开学,上学年经教授评议会通过的征收讲义费的决议按计划付诸实施。学校为何要收取讲义费呢?因为当时北大经费全由学校负责筹划,教育部并无贴补,为开源节流,学校打算收取一些讲义费,以补贴印发讲义所需的纸张费及购置图书之用。《北京大学日刊》准备在10月18日刊登朱希祖、王世杰、沈士远、丁西林、李书华、沈兼士、周鲠生等教授评议会成员联名致蔡元培信和蔡元培的公开答复。前者在建议中说:“将来学校图书充足,学生外国文程度增高,即可完全废除讲义。”蔡元培则表示:“此次征收讲义费,一方面为学生恃有讲义,往往有听讲时全不注意,及平时竟不用功,但于考试时急读讲义等流弊,故特令费由己出,以示限制。一方面则因购书无费,于讲义未废以前,即以所收讲义费为补助购书之款。至所印小券,不照他校之规定每学期讲义费若干者,取其有购否自由之方便。彼等若能笔记,尽可舍讲义而不购也。” 遗憾的是,此日刊尚未出版面世,一场风潮就爆发了。由于学校原本免费提供讲义,有些科系资料又比较多,讲义费成为一些学生的经济负担,因此引起部分学生,尤其是法科学生的反对。 据中华书局1985年版《胡适的日记》下册介绍,10月17日下午,几十名学生到会计课请愿,预科法文班山东籍学生冯省三,也是世界语学会的干事,“一个无政府党”,倡议“大家到会计课去把讲义券烧了”,又曾说:“我们打进(校长室)去,把他们围起来,把这件事解决了。”会计课的房门被学生挤破,学校职员更遭到学生的谩骂和恫吓,由此可见学生情绪之激烈。蔡元培闻风赶到学校,学生们已经散去。第二天上午,几十名学生又到校长室请愿,要求立即停收讲义费。人群中有喊“打”的声音,蔡元培的态度也异常激烈,跟他一贯儒雅包容的风度截然不同,据蒋梦麟事后回忆:“先生在红楼门口挥拳作势,怒目大声说:‘我给你们决斗’!包围先生的学生们纷纷后退。”紧接着,学生会在三院礼堂召开大会,由学生自由辩论,双方争执不下。据当年在北大文科就读的魏建功回忆,在这次辩论会上,冯省三有一个发言,他怒发冲冠,声若京剧中的黑头花脸,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表决的结果是,反对收讲义费的一方略占多数。蔡元培也写下纸条,答应三天内不收讲义费,如果教授评议会讨论后仍决定收费,这三天的讲义费由他个人承担。然而学生们对他的让步依然不依不饶,他一气之下撕毁字条,写了一份《辞职呈文》,离开学校。在呈文中,蔡元培解释了自己愤怒的原因:“此种越轨举动,出于全国最高学府之学生,殊可惋惜。废置讲义费事小,而破坏学校纪律之事实大,涓涓之水,将成江河;风气所至,将使全国学校共受其祸。言念及此,实为痛心。此皆由元培等平日训练无方,良深愧惭。” 蔡元培辞职后,北大总务长蒋梦麟、庶务部主任沈士远、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出版部主任李辛白、数学系主任及教授冯祖荀等,于当日刊登启事,宣布“随同蔡校长辞职,即日离校”。北大全体员工发布《暂时停止职务宣言》,《北京大学日刊》也于10月19日宣布“自明日起停止出版”。这一系列事件致使北大部分科系陷入停课状态,学生们也大为震惊。他们召开紧急大会,并公开发表宣言:“我们大多数固然赞成废止讲义费,然而激烈行为,却绝对不能承认。……为保存最高学府计,一致决议挽留我们平日所信仰的蔡校长,如有再行捣乱者,誓当全体一致驱逐败类。”为平息这场风潮,当时北大的中共地下党员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最后,时任北大教务长的胡适与诸多教授在主持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斡旋,教授评议会通过三项决议:一、开除冯省三学藉;二、全体学生于本周内各以书面形式向各系主任声明是否参与暴动;三、讲议费暂缓收取。学生大会也产生三项公决:一,挽留蔡元培。二,开除冯省三。三,取消讲义费。在学生方面接受评议会决议的前提下,蔡元培答应收回辞呈。 10月25日下午,北大召开全体师生会议,回校复职的蔡元培发表演说:“我这一回的辞职,有多数的人都说我‘小题大做’。但是我对于十八日的暴举,实在看得很重大。……我还记得二十年前革命主义宣传最盛的时候,学生都怀着革命的思想,跃跃欲试,就在学校里面试验起来。……他的导火线都很简单,大半为记分不公平或饭菜不好等小问题,反对一个教员或一个庶务员,后来迁于全体教职员,闹到散学。……现在政治上的失望与改革的热诚,激动人的神经,又与二三十年前差不多了。学生在学校里面要试验革命的手段又有点开端了。我希望有知识的大学生,狠要细心检点。” 胡适是批评蔡元培“小题大做”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能够体察学生一方合理诉求的代表人物。但当冯省三被开除后请他向校方求情,允许其留校作旁听生时,他拒绝给他帮忙,说:“你要做好汉就做到底,不要对我们作什么请求。” 至于在此次风潮中,兼任北大讲师的鲁迅有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已经不得而知,不过从《即小见大》一文看,他应该站在冯省三的一边,因为他成了群众的牺牲品。在1925年5月18日,与许广平一同卷入女师大风潮的鲁迅旧事重提:“提起牺牲,就使我记起前两三年被北大开除的冯省三。他是闹讲义风潮之一人,后来讲义费撤去了,却没有一个同学提起他。我那时曾在《晨报副刊》上做过一则杂感,意思是牺牲为群众祈福,祀了神道之后,群众就分了他的肉,散胙。”(《两地书》原信二十二)但有人并不赞成鲁迅的立场:“鲁迅之所以要替冯省三喊冤,一方面是他与冯省三较为熟识,另一方面也是在借冯省三来表现自己。不过,身为北大讲师,鲁迅最应该做的善事并不在于此,而是在于教给冯省三既民主又科学、既文明又人道、既自爱又爱人的人生态度。笔者坚持认为,在这一点上,鲁迅先生是不称职的。”(张耀杰《北大讲义风潮中的冯省三与鲁迅》) 冯省三与鲁迅的交往源于俄国盲诗人、世界语学者爱罗先诃来北京大学教授世界语,蔡元培安排他住进周氏兄弟八道湾家中。当时,鲁迅和周作人都对世界语颇感兴趣,周作人除自学世界语外,还担任爱罗先诃的中文翻译,而冯省三是最热衷于学习世界语并取得最好成绩的北大学子,因此彼此接触较多。 冯省三被北京大学开除后,受到鲁迅、周作人等人的多方关照。1923年1月20日《鲁迅日记》记载:“晚爱罗先诃君与二弟招饮今村、井上、清水、丸山四君及我,省三亦来。”1923年5月10日《鲁迅日记》中另有“省三将出京,以五元赠行”的记载。 1923年,蔡元培、吴稚晖、陈声树等创办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冯省三跟陈声树是好朋友,同在该校教务处工作,特请鲁迅来校讲文学史和文艺理论。6月7日下午,鲁迅参加了由陈空三、陈声树、冯省三等人发起的世界语学校筹款游艺会,并自1923年9月至1925年3月担任该校的义务讲师和董事,其间鲁迅跟冯省三多有交往。鲁迅曾将他的小说集《呐喊》和译文《桃色的云》赠给冯省三,冯省三在经济拮据时也曾向鲁迅借贷,鲁迅对冯省三可谓爱护有加。值得一提的是,蔡元培与鲁迅、爱罗先诃、周作人、钱玄同等人一起列名冯省三所在学校的董事会,可见两人之间似乎并没有结下什么怨仇。 录入时间:2021/4/16 Hits:1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