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运博文世界语运动在中国纪实--纪念世界语诞生125周年
侯志平今年7月(2012年-编者注)我们迎来世界语(Esperanto)诞生125周年,较之具有几百年、几千年历史的民族语,我们的世界语似乎还处在襁褓时期,但其发展前景,不可估量。以我们中国为例,世界语传入中国大约一百多年时间,但世界语运动在中国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特别是它与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繁荣,以及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纪念世界语诞生125周年之际,值得我们回顾世界语运动在中国所经历的艰难历程和骄人成绩。 三个渠道传入中国 史料表明,世界语是通过三个渠道传入中国的:一是俄国,20世纪初,在哈尔滨工作和经商的俄罗斯人将世界语带到哈尔滨,使哈尔滨成为中国接触世界语最早的城市之一。据俄罗斯世界语者A.Sidorov 和Aleksandr Titajev研究,1898年到1903年修建中东铁路时俄罗斯总工程师Nikolaj Aleksandroviĉ Kazi-Girej(1866-1917)先生就是当时一名热心的世界语者。由于他长期不懈地宣传推广,哈尔滨人对世界语的兴趣与日俱增,一些人参加了世界语的学习,并建立了自己的组织:满洲世界语协会,Kazi-Girej先生当选为第一任主席。1910年世界语协会已经有近50名成员,其中一部分就是中国人。在世界语的创始人柴门霍夫50岁生日到来时,满洲世界语协会还向世界语的创始人“希望者博士”柴门霍夫发去了贺电,表达了他们对他的崇敬和祝福。 此外,还有另一位俄罗斯人将世界语带到上海,陆式楷(亦名陆式卿)等人参加了学习。1906年陆式楷组织上海世界语学社,同时创办世界语夜校,宣传推广世界语,并与国外的世界语者建立了通信联系。1909年他与盛国成等人发起成立中国世界语会,这是中国世运史上第一个以“中国”命名的全国世界语团体,从此,世界语便从上海走向全国各地。 二是日本,1907年在日本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刘师培、张继、景梅九、钱玄同等人向无政府主义者大杉荣(Oosugi Sagae)先生学习世界语,并在东京出版《衡报》(Egaleco)和《天义报》(Justeco),一方面宣传无政府主义,一方面宣传世界语。1908年,刘师培等人回国,在上海曾创办过世界语传习所,但时间不长。 三是欧洲,1905年,许论博留学法国,在留学期间学习了世界语。1910年回国后在广州开班,传授世界语,培养了刘师复、黄尊生、区声白等知名世界语者。1912年他与刘师复创建广州世界语学会,从此广州逐渐成为中国世界语运动比较发达的城市之一。在欧洲学习世界语的还有一批留学生。1907年,一批留法学生,如吴稚晖、李石曾、褚民谊和当时中国驻法使馆商务随员张静江学习过世界语,并在巴黎创办无政府主义刊物《新世纪》(La Tempoj Novaj)中文周刊,大力宣传世界语。1908年留英学生杨曾诰开始学习世界语,经常给国内友人寄赠世界语书刊,并编写了《万国新语》等书,介绍世界语。同年蔡元培先生在德国自学世界语。1909年,留法学生华南圭在巴黎创办《中国语世界语科学文学杂志》(Ĥina-Esperanta Scienca Literatura Revuo),用世界语、中文对照介绍科学知识和文学作品,也同时在国内发行,国内一批青年在他们的影响下开始学习世界语。这批留学欧洲的学生回国后成为世界语最热心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从上面谈的情况可以看出:世界语传入中国是与无政府主义者的努力分不开的。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胁迫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赔款割地的不平等条约,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当时的中国实际上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有良知的中国人,特别是一批知识分子,他们都在探索强国富民、振兴中华的道路。一批留学生研究了日本、欧洲各国的经验以后,提出向日本学习,向西方学习,提倡科学与民主,以便振兴国家,于是,各种新思想、新主张被介绍到中国来。在诸多新思想、新学说中,柴门霍夫关于世界语的理想,深深地打动了一批知识分子的心。柴门霍夫倡导各民族都来使用世界语,以便在相互交往中消除仇恨和宗教隔阂,促进民族平等、友爱,进而实现世界和平和人类一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大同”的美好理想,柴门霍夫关于世界语的理想更容易为善良的、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所接受。加上一些无政府主义者和进步知识分子的大力提倡,世界语的种子终于在中国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这是世界语顺应了当时中国的需要。尽管无政府主义者的主张是错误的,因为它救不了积贫积弱的中国,但许多无政府主义者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组织同盟会,成为推翻满清政府的斗士,在这一点上还是值得肯定的。 在这一时期,随着各种新思潮的传播,世界语运动在全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11年,奉天(沈阳)开办了世界语学校,同年,由林振汉编译的《汉译世界语》课本由科学会编辑部出版。1912年,中国世界语会改组成中华民国世界语会。据说,当时的会员有三百多人。该会在上海设立中央事务所,推举陆式楷、盛国成为国际世界语协会的正副代理员。中央事务所下设世界语函授部,函授学员遍布各地,同时还在广州、常熟、漳州、南京、泉州、青岛等地设立了分所。1912年中国社会党创建北京世界语协会,并在所属的平民学校开班教授世界语,点燃了北京的火种。长沙、厦门、杭州、株洲、开封、绍兴等城市也纷纷建立世界语学社和世界语传习班、研究班、传播站等。 1913年,刘师复在广州创办《民声》(LA VoĈo de la Popolo)杂志。该刊主要宣传无政府主义思想,但用四分之一的篇幅宣传世界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一年南京成立了世界语学社,台湾成立了世界语协会。1914年,澳门和香港也出现了世界语的专门组织。 1916至1919年,当时有名的《新青年》杂志曾就世界语问题开展过一场激烈的辩论。知名人士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发表文章,热情支持世界语的传播,大大推动了世界语在一些城市的传播,其中成绩最大者要算胡愈之、盛国成、巴金、索非等人重新组织的上海世界语学会。这个学会举办了世界语函授学校,建立了世界语图书馆,开设了世界语书店,以后又创办了《绿光》(La Verda Lumo)杂志,这一杂志出版时间长达十余年,对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世界语运动作出了很大贡献。 一批知名人士倡导世界语 正如前面所说,在上世纪初,一批留学生如蔡元培、张静江、张继、吴稚晖、周作人等人学习了世界语。有的虽然未学习过世界语,但对世界语的世界大同、人类一家的理想,也表示赞同,如孙中山、陈独秀等人。由于有上述两部分人的提倡,使世界语在中国逐步传播开来。 中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对世界语的支持是不遗余力的。1912年他担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下令在全国师范学校开设世界语选修课。1917年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以后,决定将世界语列为该校部分文科专业的选修课,并聘请孙国璋为讲师。1922年,他邀请俄国著名盲诗人爱罗先珂到北大教授世界语。以后,为了加强对世界语的研究,在北大成立了世界语研究会,蔡元培亲自兼任会长。1923年,他同吴稚晖、陈声树等人一起创办了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为北京和全国培养了一批世界语骨干。1924年,蔡元培还代表中国出席了在维也纳举行的第16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在大会期间,他亲眼看到了世界语在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回国后,他更加热心于世界语的事业。 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先生也是支持世界语的知名人士之一。早年鲁迅曾在《新青年》杂志上以《渡河与引路》为题,谈了他对世界语的看法,他说:我是赞成世界语的,“要问赞成的理由,便只是依我看来,人类将来总当有一种共同的言语,所以赞成世界语。至于将来通用的是否世界语,却无从断定。大约或者便从世界语改良,更加圆满,或者别有一种更好的出现,都未可知。但现在既是只有世界语,便只能先学这世界语。现在不过草创时代,正如未有汽船,便只好先坐独木小舟,倘使因为预料将来当有汽船,便不造独木小舟,或不坐独木小舟,那便连汽船也不会发明,人类也不能渡水了。”鲁迅为了表示他对世界语的实际支持,答应到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免费教授《中国小说史略》,使学习世界语的人更多。1923年6月,鲁迅曾亲自将一笔捐款送给北京世界语学校,以后,又多次资助上海世界语学会和上海出版的世界语杂志《世界》。鲁迅在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任教时,他就勉励学员们多翻译一些世界语作品,他认为这也是为世界语本身的发展打基础的一项工作。所以他支持世界语者翻译世界语文学作品。后来在他主编的刊物上,还为世界语的译作提供了发表的园地。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广州的世界语运动也是比较活跃的,这得力于广州市教育局长伍大光、中山大学教授黄尊生、许论博等人的支持。当时在市内建立了广州世界语师范讲习所、文澜世界语研究所、广州世界语学会。全市有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等二十多所大、中学校先后将世界语列为选修课。后来,广州世界语学会还组织世界语巡回教授团到各学校、机关传授世界语。这种兴旺的景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抗战爆发之前。 为中国的解放学习、应用世界语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并吞了中国东北三省。1932年1月 28日,日本侵略者又悍然发动对沪战争,上海世界语学会也毁于日本人的炮火。这两起事件,唤起了中国人的觉醒,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斗志,中国世界语者也受到极大的教育。中国世界语者从此认识到,在国破家亡的情况下是很难发展世界语运动的,只有丢掉中立的和平主义的幻想,用世界语为中国的民族解放服务,才能真正赢得和平,只有在和平的条件下,才能发展世界语运动。汉口世界语学会联络成都、广州、上海、天津等20个世界语团体发表《我们的宣言》,强烈谴责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呼吁世界各国人民声援中国人民的斗争。《我们的宣言》被各国世界语者译成8种外文,在14种国外报刊上发表,同时收到了70多封来自各国的声援信件,显示了世界语在对外交流中的作用。 1932年,著名世界语者胡愈之、楼适夷、叶籁士、张企程等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国普罗世界语者联盟,人们简称它为“语联”。在国内它参加了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这个组织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文化运动的领导团体。在国际上“语联”参加“普罗世界语者国际”。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语联”主要开展了两个方面的工作。在国际方面,除了与“普罗世界语者国际”和一些国家的支部经常通信联系,交换信息,共同反对法西斯外,主要是出版《中国无产阶级世界语通讯新闻稿》,在这份刊物上经常报道中国苏区、中国工农红军、中国革命斗争以及抗日救亡运动的情况。由于那时国外的报刊很难得到有关中国革命的消息,所以这份世界语通讯稿相当受欢迎。它的一些稿件不仅被转载在国外的世界语刊物上,而且还被当地世界语者译成本国文字,刊登在各国报刊上.例如德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红旗》,法国共产党的机关刊《人道报》以及苏联的一些地方报纸就译载过它的文章。日本普罗世界语者同盟的同志也把它的一些重要文章译成日文,油印成单页在劳动群众中散发。另一方面“语联”的同志也从“普罗世界语者国际”机关刊《国际主义者》以及各国世界语通讯稿上选择一些文章译成中文,在《世界知识》、《申报》上发表,促进了中外进步文化的相互交流。 在国内工作方面,“语联”通过举办世界语展览,出版《世界》杂志,创建上海世界语者协会,举办讲习班和世界语函授,吸引了大批进步青年学习世界语,壮大了世界语队伍,其中一批人由此奔赴延安或解放区,参加了革命。 随着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步步进逼,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抗日救亡运动—浪高一浪。针对当时的形势,在1933年9月举行的上海世界语者协会第二次大会上,“语联”的同志提出了“为中国的解放而用世界语”的口号。这个口号很快成为各地世界语组织的行动纲领。在这一口号的感召下,许多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即使在监狱里仍坚持学习世界语。出狱后,他们有的参与了各地世界语组织的工作,有的投奔解放区,从事抗日斗争。 当时北平的世界语运动也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世界语学会就是共产党的外围组织。1934年,国际通讯刊物《无线电》(RADIO)在北平出版。该刊经常向国外报道北平和全国救亡运动情况,备受各国读者关注。 更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发生的震惊中外的“一二•九”运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中很多都是世界语者。具体组织、领导这次运动的北京学联的负责人谷景生、姚依林(姚克广)、黄敬(俞启威)、彭涛、周小舟、刘导生等人都学习过世界语,有的还是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世界语组织的负责人。这些人后来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锻炼和洗礼,新中国成立后都是部长级以上的干部,有的则成为文化界、教育界、科技界的领导人或政界知名人士,姚依林、胡乔木、胡愈之、巴金、楚图南等人甚至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这为新中国的世界语运动的复兴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社会条件。 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全民投入抗战,世界语者根据工作的需要,有的转入敌占区进行地下斗争,有的奔赴山西、陕西,有的到达革命圣地延安,有的留守大后方积极投入抗战。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语联”还把引进、宣传和推广拉丁化新文字作为自己的一项新的任务。当时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陈望道等人为了反击国民党提倡文言、读经的复古运动,发动了一场大众语的讨论,世界语者也积极参加了这场讨论。因为大众语的建立,拉丁化新文字的推行,不仅有利于扫除文盲,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而且有利于民族语的统一,这也为世界语的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 拉丁化新文字方案是由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创造的。瞿秋白为了使旧中国不识字和学习汉语困难的广大民众学会用拼音文字来阅读和写作,他花了大量的精力研究汉语拉丁化问题。最后,他参照世界语的字母、读音和写法,于1929年在苏联起草了《中国拉丁化的字母》。后来由吴玉章、林伯渠、萧三等人在苏联语言学家罗果夫的帮助下,制订了中国拉丁化新文字方案。这个方案在苏联远东地区的华侨中进行扫盲收到很好的效果。以后由著名世界语者方善境介绍到中国,形成了关于大众语的讨论和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各地世界语组织积极参加了这一运动。 在1937年至1945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世界语者继续运用世界语与国际宣传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更大的成绩。在这一时期,中国世界语者相继出版了《远东使者》(Orienta Kuriero)、《东方呼声》(Voĉoj de Oriento)和《中国报导》(Heroldo de Ĉinio)等对外宣传刊物。其中《中国报导》的出版时间最长(6年),发行最广(63个国家)、影响最大(在850个城市)有自己的读者。《中国报导》是著名作家郭沫若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出版的对外宣传刊物,由共产党员叶籁士任主编。著名世界语者乐嘉煊、霍应人、先锡嘉也参加了第三厅的工作。中国报导社除办好刊物外,还出版了《郭沫若先生及其文学作品》、绿川英子散文集《暴风雨中的低语》、《未死的兵》(石川达三著,绿川英子译)、抗战文艺选集《归来》(李辉英等著,钟宪民译)、戏剧集《转形期》(宋之的等著,冯文洛译)、《中国抗战歌曲选》(亚克编)等著作。在此期间,中国世界语者还编译出版了《鲁迅小说选》、《被遗忘的人们》(马耳著)、《小母亲》 (刘盛亚著,钟宪民译)、抗战报告文学集《新生活》、《战斗中的中国》(绿川英子著)。 与此同时一批东、西欧和俄罗斯文学作品通过世界语被译成中文出版,如王鲁彦翻译了短篇小说集《在世界的尽头》等十多部著作。巴金翻译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剧本《过客之花》、日本作家秋田雨雀的剧本《骷髅的跳舞》、匈牙利作家尤利·巴基的《秋天里的春天》等著作。钟宪民翻译了巴基的长篇小说《牺牲者》和《在血地上》、波兰短篇小说集《波兰的故事》,波兰世界语作家费特凯的原著中篇小说《深渊》。孙用翻译了《春天的歌及其他》、保加利亚作家瓦佐夫的《过岭记》、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的长篇叙事诗《勇敢的约翰》、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等著作。还有一些世界语者也翻译了一些作品,如楼适夷翻译过短篇作品《桥》、A·托尔斯泰的《但顿之死》;魏荒弩翻译过德国世界语作家泰奥·庸的长诗《爱的高歌》和《捷克诗歌选》;金克木先生翻译过保加利亚作家斯塔玛托夫的小说《海滨别墅与公寓》;万湜思翻译过《马雅可夫斯基诗歌选集》,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也是通过世界语首次介绍到中国,显示了世界语在对外报道和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 在重庆,叶籁士、乐嘉煊、冯文洛、先锡嘉发起成立重庆“世界语函授学社”(Koresponda Esperanto-Lernejo),函授学社在五年间共招收了2300多名学员,学员遍及全国18个省,学社还出版了20多种书籍,函授学社的工作受到中共中央南方局的表彰。 在当时的革命圣地延安,世界语运动也十分活跃。抗战开始以后,一批世界语者相继来到延安,由于有毛泽东、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的支持,1938年5月就建立了世界语协会,并且有专职干部从事这项工作。他们在边区文化协会、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马列学院、军事学院、八路军医院等单位开办世界语班,同时还对延安以外的地区开展函授教学,坚持常年招生。1939年12月15日,值柴门霍夫诞生80周年纪念日,延安世界语者协会在杨家岭举办世界语展览。毛泽东亲笔题词,表示祝贺。他的题词是:“我还是这一句话:如果以世界语为形式,而载之以真正国际主义之道,真正革命之道,那么世界语是可以学的,是应该学的。” 在敌后根据地还有一批世界语者一边坚持抗战,—边学习世界语。例如在山西根据地,共产党员、著名诗人张光年就举办世界语班,抗敌演剧二队的同志参加了学习。又如,在苏北新四军根据地,沙地、孙克定就建立了世界语小组开展活动。 在抗日战争中日本知名世界语作家绿川英子(Verda Majo)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从事对日宣传工作,受到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和著名作家郭沫若的称赞。抗战胜利后,她又转战东北解放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现在佳木斯人民政府为纪念她,专门为她和她的丈夫刘仁建立了合塚墓。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一批优秀的世界语者或战死在沙场,或殉职于狱中,车耀先、许晓轩、傅以平、张困斋、黄诚、何子成、许寿真等人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这批共产党员既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也为世界语的伟大理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永远值得后人景仰。正如胡愈之在1950年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成立大会上所说:“不应该忘记,我国世界语运动是在反动统治阶级残酷的压迫下成长起来的,是在革命者的牢狱和集中营中发展起来的。在三十年来为革命牺牲的人民英雄的光荣名录中,有着不少世界语者的名字。” 世界语运动的复兴与发展 在旧中国世界语运动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为日后的世界语运动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连绵不断的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世界语运动屡遭打击,致使许多城市的世界语运动完全停顿下来。新中国的建立为世界语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从未有过的条件。在6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世界语运动杰出的领导人胡愈之、巴金、叶籁士、陈原、陈昊苏一代接着一代,带领中国世界语者艰苦奋斗,不断地在中国大地上播种、浇水、施肥,使世界语之花开遍全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建立了中国世界语运动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全国性世界语组织---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这个协会自1951年建立以来,至今已经度过了60华诞。协会有自己的专职人员、办公室,国家在经济上予以资助。协会目前有自己的会刊《全国世协通讯》,作为世界语者的学习园地和交流平台;每年都进行会员登记,努力为会员服务;定期召开全国世界语大会,交流各地经验,指导各地工作,并表彰一批先进协会和优秀世界语者。在全国世协60华诞纪念会上全国世协授予李士俊、谢玉明、李森、谭秀珠中国世界语运动终身成就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此外,全国世协所属的一些专业协会,如青年协会、铁路员工组织、集邮协会、教师协会也开展活动,加强与国际组织的交流。 创办中国世界语运动史上第一个大型的、图文并茂的、综合性的世界语刊物----《中国报道》(El Popola Ĉinio 1950-2000)。这份刊物是中国建国后对外报道刊物中创刊最早的刊物之一,出版时间长达50年。《中国报道》全面反映新中国各个时期的变革和建设成就、社会生活、传统和现代文化以及世界语运动,国际世界语界称赞它是“一部了解中国的百科全书”。它以其内容丰富、图片优美、语言规范被世界语者誉为国际上最好、最美的刊物之一。遗憾的是,自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国家剧变以后,它的订户严重下滑,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印刷版被迫停刊。从2001年起,《中国报道》改为网络版(http://www.espero.com.cn/)出版。网络版延续着原来杂志的文化性、社会性和世界语特色,更加及时、全面地向世界报道中国,讲好中国的故事,继续成为各国世界语者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中国的世界语广播至今已开播48年,其播音时间之长、覆盖面之广、持续时间之久在世界语广播史上独领风骚。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世界语广播于1964年12月19日正式开播。现在每天分别对欧洲、东南亚及大洋洲、东北亚和拉丁美洲4个方向广播,利用9个短波波段及1个中波波段播出。每天播出5次,每次1小时节目。节目内容涵盖了新闻、时事以及听众服务、旅游、中国文化、经济大观、社会生活、世界语人物及事件报道等,满足了不同听众的听觉需求。2003年,世界语部创办了季刊《话筒》,增强了与听众的联系,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语传播的重要品牌。2010年,世界语部创办了视频新闻专题节目《环球扫描》,启动了世界语国际传播的多媒体时代。世界语部与分布在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听众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深受各国世界语听众的欢迎。 由知名人士楚图南、胡愈之、巴金、夏衍、谢冰心、赵朴初、叶圣陶、白寿彝、叶籁士、朱九思发起成立的国家级的世界语之友会促进了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发展,受到国际世界语界的称赞。第一批入会的会员大多数是政界的要人、文化、科技、教育、新闻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其中还有几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这一组织的建立显示了中国发展世界语运动有较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在国际上树立了先例。 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西藏、贵州外,其余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立了世界语协会。香港回归后也建立了世界语协会。近几年来各地世界语组织虽然数量有所减少,但正式经各省民政局登记、坚持经常性开展活动的省、直辖市协会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多。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江苏、江西、辽宁、内蒙古、陕西、黑龙江、吉林、湖南、甘肃、海南等省的世界语组织每年都要开展一些活动,或在街头举办世界语咨询,或开办世界语班,或举办世界语夏令周和冬令营,或召开世界语学术讨论会,或接待来访的外国世界语者等等。有的省世协还举办跨省的区域性世界语大会,如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世界语大会。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学院世界语协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也做了许多工作,他们在北京召开了6届科技世界语大会,出版《世界科学与技术》季刊(1985-1998),在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中宣传世界语,赢得中国科学院历届院长和许多著名科学家的支持,促进了世界语在科技领域的传播和中外科学技术的交流。 中国采用多种方式培养世界语人才,在世界语界既具有中国特色,也是一种探索。各世界语组织除采用办讲习班和函授的传统方式外,还举办世界语广播或电视讲座,培养人才。以后国家又采取了多种措施:1963年,高教部下达《关于开设世界语课程的通知》,全国高等院校凡有条件者可在外文系开设世界语第二外语课,其他系科可开设选修课,以培养世界语人才。同年11月,高教部又发出通知,从全国11所大学调来一批青年教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世界语教师进修班,以便为高等院校培养世界语师资。这以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学院、华东师大、华中师大、北京邮电学院、成都大学开设了世界语选修课。1982年教育部向各省教育厅下达《关于重申将世界语作为第二外语的通知》,进一步规定毕业生毕业、干部考核和考研究生可将世界语作为第二外语科目,并批准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语学院举办8期高等院校世界语教师进修班,培养了一批世界语教师。在这个文件的鼓励下,全国数十所高等院校开设了世界语选修课;教育部还6次批准在广播学院(后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招收世界语专业学生,定向培养世界语人才,学生毕业后分配到世界语专业单位工作,保证了这些单位后继有人。现在每隔几年,中国传媒大学就要招收一批世界语专业学生,定向培养世界语人才,以补充世界语人才的新老交替和自然流失。 60多年来中国外文出版社、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出版了大量世界语图书, 其品种之多、内容之丰富创中国世界语历史之最。以中国世界语出版社为例,从1982年成立至2000年结束,其间共出版200多种世界语书籍。世界语图书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生活、中国基本知识、世界语教材、词典、读物等方面内容。这些图书是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的又一重要来源,发挥了世界语在国际科技、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它也为国内世界语者学习、应用世界语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 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被译成世界语出版,其中李士俊翻译了三种,为此他获得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毛泽东选集(1-4卷)》、《鲁迅小说集》、《中国文学作品选(1919-1949)》、《中国文学作品选(1949-1979)》、《中国诗歌选译》、《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选》、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蛙》等一大批文学著作的出版以及《世界语汉语大词典》(张闳凡主编)、《汉语世界语大词典》(王崇芳编著)的问世,显示了中国世界语者在语言方面的实力和水平。 此外,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出版社以及世界语协会和函授学校也出版了一百多种世界语书籍、教材、读物,更好地满足了世界语读者的需要。 自2000年开始,一批世界语网站应运而生,《中国报道》、《中国网》、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都开辟了自己的网站,一些世界语组织也建立了世界语网站,部分世界语者还拥有自己的博客。这些网站和博客在传播世界语运动的信息,交流世界语运动的经验,宣传、推广和应用世界语,提高世界语的知名度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0年底,《中国报道》世界语网络版(http://www.espero.com.cn/)创建,网络在保持原《中国报道》印刷版的社会性、文化性和世界语特色的同时,增强了时效性,扩大了信息量。 《中国报道》世界语网络版设有新闻、编读往来、世界语园地、社会、文化、经济、人与自然、科技教育、饮食文化等十几个栏目,同时在不同时期推出各种重点专题,如人代会、政协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汶川地震、历届国际世界语大会等专题,目前已有专题近30个。 《中国报道》世界语网络版创办以来,一直保持内容丰富、更新及时、贴近读者的特点,并不断进行改版,加大信息量,提高内容的可读性和实效性,点击率逐年攀升,现在它已成为国外世界语者了解中国的窗口、世界语者学习研讨语言的园地和中国政府对外说明中国的平台。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所属的《中国网》是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之一,它将世界语列为该网站10种文版之一( 2002年5月1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世界语部开始了互联网的在线广播(网址是:http://esperanto.cri.cn/)从此各国的世界语者不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随时可以收听来自北京的声音。目前,国际在线世界语网已成为中国世界语者与国际世界语者沟通的重要平台,涌现出了《世界语俱乐部》等优秀的个性化品牌栏目。2010年,中国国际电台世界语部创办了视频新闻专题节目《环球扫描》,启动了世界语国际传播的多媒体时代,受到中外世界语者的一致好评。
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也在网上开辟了自己的网站,在通过网络传播世界语的同时也报道世界语运动的新进展(
许多省、市世界语组织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如辽宁省丹东市世界语协会的《鸭绿江绿星》网( 中国世界语界与国际世界语界的联系日益频繁,有利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和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也有力地促进了世界语运动的发展,中国在国际世界语界的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高。1980年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第一次加入国际世界语协会,成为它的执委会成员之一。从1978年起中国每年都派出代表团,出席国际世界语大会,不仅加强了与国际世界语界的联系,还与各国朋友进行了文化科技交流,增进了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巴金、胡愈之、陈原曾先后当选为国际世界语协会荣誉监护委员会委员;李士俊、谢玉明先后当选为国际世界语学士院院士;叶籁士、张企程被国际世协接纳为终身名誉会员;于涛曾被选为国际世界语协会领导班子成员。这些都反映了国际世协对中国世界语运动的重视。更值得中国世界语者骄傲的是,在北京举办了第71届、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 这些会议的成功召开显示了中国世界语者的组织能力,也反映了中国世界语运动在国际世界语界的影响和地位。 新中国的世界语运动之所以能够获得长足的进步是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支持分不开的,这种支持包括对世界语事业道义上的肯定、政策上的鼓励和经济上的资助。从老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到后来新一代领导人彭真、吴邦国、黄华,都肯定世界语在促进世界和平、人类进步、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建立和谐世界方面的价值和作用,正像前国务委员黄华所说的那样:“世界语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伟大的探索,同时也是伟大的实践。它一百年的生存和发展充分证明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中国有十亿多人口,几乎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理所当然地我们这个国家应该对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包括我们对世界语这一伟大理想的贡献在内”。有了国家的支持,中国世界语者决心更加努力,使我们的运动取得更大、更好的成绩。 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世界语能在中国开花、结果,一是得力于世界语运动与国家民族解放、民主运动相结合,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富裕了,世界语的推广、普及才更有希望;二是世界语者要以极大的热情,坚持不懈地传播世界语,使世界语的种子一代一代传下去;三是要有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具有较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 为纪念世界语诞生125周年,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中国报道社编辑了《与希望同行----世界语运动在中国》的世界语画册,以470多张图片全面展示了世界语运动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充分表达了中国世界语者愿意继续与各国世界语者一起,为实现世界和平、人类进步和国际语的伟大理想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12年初稿,2014年修订)
录入时间:2021/4/22 Hits:19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