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世界语博物馆,国际世界语博物馆

首页 > 世运博文

    绿星之梦:一个五代世家的世界语传承


    微信图片_20231212151044(1)(1)


          在桐君山麓,富春江畔,有一粒绿色的种子已悄然生长百年。包霖先生的书房里,那枚泛黄的信封上,柴门霍夫的肖像邮票正凝视着这个五代传承的世界语之家——从邱营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播下的第一粒种子,到如今九岁包小嫒指尖流淌的《两只老虎》世界语旋律,绿星的火焰从未熄灭。
          四十载春秋,数百封鸿雁传书。包霖的实寄封收藏是一部用邮戳编织的《人类家族》史诗,每一枚邮票都是文明的切片:波兰的肖邦纪念邮票旁贴着中国黄山的云海邮资片,日本的浮世绘邮票与德国柏林墙纪念票在展框中对话。这些方寸之间的艺术,恰如世界语"内在理念"的具象呈现——超越藩篱的文明对话。邱关瑾先生翻译的《柴门霍夫诗集》手稿静静躺在展柜里,泛黄的纸页间那些人工语言的诗行,仍在诉说跨越世纪的理想主义激情。
          在桐庐博物馆的廊柱之间,世界语"馆中馆"正孕育着新的可能。展陈设计当如一首视觉的《希望之歌》:入口处悬挂的五大洲世界语旗帜构成色彩交响,中央的互动屏可聆听《绿星旗》的八十种语言合唱。那些承载友情的实寄封不应沉睡在展柜中,而应化作立体叙事——点击信封上的绿星标志,便能看见1986年保加利亚世界语者寄来玫瑰种子时附上的种植笔记,或是1999年巴西老教师用世界语讲述的亚马逊传说。包霖先生"以邮品讲友谊"的策展理念,正是对柴门霍夫"人类一员主义"的当代诠释。
          这个语言世家本身就是最珍贵的展品。家族相册里藏着文明的密码:1996年上海亚洲世界语大会上六岁包羽非佩戴代表证的稚嫩身影,2004年北京国际世界语大会三代同堂的合影,邱云青女士在宁波世界语课堂上的板书笔记。特别展区可设置"声音博物馆",收录五代人的世界语发音——从邱营先生那代人的古典发音到包小嫒清脆的儿歌,构成一部活态的语言进化史。正如包霖所说:"邮票是国家的名片,而世界语是人类共同的名片。"
          在数字化浪潮中,这座民间博物馆更应成为"有温度的记忆节点"。建议开发"世界语明信片"生成系统,游客可选择馆藏邮票图案,用世界语撰写寄语并实时投递全球。二楼可设"友谊工作室",延续包霖的集邮讲座传统,邀请各国世界语者云端对谈。那些《科学素养》讲座的讲义手稿,与红色宣讲团的讲稿并置展示,恰印证了世界语运动与人类进步事业的永恒共鸣。
          暮色中的富春江泛起粼粼波光,如同千万枚邮票上的齿孔连接着此岸与彼岸。包霖先生摩挲着外公翻译的《西湖》世界语版,书页间飘落一张1983年匈牙利世界语者寄来的布达佩斯风景明信片。这座即将诞生的博物馆,终将成为文明互鉴的微缩宇宙——在这里,每枚邮票都是通向乌托邦的船票,每封书信都证明着:纵使巴别塔倒塌千年,人类仍在用人工语言的砖石,重建那座未完成的通天之塔。(作者:包霖,桐庐县世界语协会会长)

    录入时间:2025/7/1 Hits: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