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语产生与发展
柴门霍夫出生在波兰小城比亚韦斯托克,那里当时杂居着许多不同民族。民族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甚至战争,幼时的柴门霍夫认为语言不通是战乱频发的原因,便萌生了一种念头,创造一种方便所有人学习的语言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所以,他创造世界语的目的其实是创造一种无民族性的中立语言,为世界各民族间和平友好地交流提供方便,这种语言并不干涉各民族的内部生活,也不企图取代任何民族语。
1887年7月26日,《第一书》的俄文版本在华沙凯勒印刷厂问世,柴门霍夫署名为“Esperanto(希望者)博士”。不久以后,人们就开始称这种语言为Esperanto。

世界语字母表 Esperanto-alfabeto
《第一书》俄文版发行一周之后,该书的波兰文版也出版了。不久,法文版、德文版、英文版也都相继问世。所有的版本都有一篇相同的序言和全部文法的16条规则,还有包括900个词根的两种语言的小词典。

首部世界语教科书《第一书》(Unua Libro)
一、世界语在国际
【1· 文艺之窗】
世界语是先有文字,而且几乎在文字和语言同步发展的同时,陆续出现了大量的世界语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既有译自民族语言的世界语翻译作品,也有世界语作家的原创作品。翻译作品中,有民间故事、童话,也有诗歌、戏剧、小说等,如《伊索寓言》、《小王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莎士比亚戏剧、《指环王》、《百年孤独》、《唐·吉诃德》、《动物庄园》、《1984》、《三国演义》、《红楼梦》,以及屠格涅夫、普希金、凡尔纳、海明威、马克·吐温、鲁迅、莫言等著名作家的作品。
世界语作家和原创作品也毫不逊色,当代比较著名的世界语作家有西班牙的 Frederic Pujulà i Vallès、匈牙利的 Julio Baghy、Kálmán Kalocsay 和 István Nemere、法国的 Raymond Schwartz、俄罗斯的 Nikolai Vladimirovich Nekrasov 和 Vladimir Varankin、意大利的 Mauro Nervi、冰岛的 Baldur Ragnarsson、瑞士的 Claude Piron、瑞典的Sten Johansson、中国的苏阿芒和毛自富、英国的 Marjorie Boulton 、 William Auld 和 Anna Löwenstein 等。其中 William Auld 因其对诗歌的贡献,曾于1999、2000年两度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中国著名作家巴金和叶君健也曾用世界语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或创作。

世界语书刊服务 Esperanta libroservo
【小闻评新闻】
这些世界语文学作品承载着多重价值。作品记录了世界语在文学领域的探索与发展历程,为研究世界语的历史提供了原始依据,具备凭证价值。它们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传递着不同民族的思想、情感和历史,促进了全球文化的相互理解和融合,文化价值显著。翻译作品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经典作品以世界语形式传播,使其跨越语言障碍,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原创作品则进一步丰富了世界语的文化内涵,为世界语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这些作品的积累和传播,共同构成了世界语文学发展的完整链条,为世界语的未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文化之声】
世界语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每年一次的国际世界语大会(Universala Kongreso de Esperanto)、国际青年世界语大会(Internacia Junulara Kongreso)、世界语旅游互助服务(Pasporta Servo)以及各国世界语广播等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世界语大会是世界上最大的世界语聚会,通常有1000至2000人参加,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开幕式、闭幕式、演讲、座谈、文化活动、社交活动、世界语学习、考试、物品拍卖、游览等,旨在促进世界语的传播和交流,今年7月底,国际世界语大会将在捷克布尔诺举办。国际青年世界语大会则是最大的青年世界语者聚会,活动规模在200至400人之间,以主题讨论、文化活动、社交活动、户外活动、世界语学习和志愿服务等形式,为青年提供展示自我、交流思想、学习成长的平台,推动世界语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世界语旅游互助服务(Pasporta Servo)则通过提供接待服务,让世界语者在旅行中与当地世界语者交流,促进文化交流和语言实践。各国世界语广播则通过新闻广播、语言教学、文化节目和专题讨论等形式,为世界语的传播和推广提供重要平台。

参加国际世界语青年大会的各国年轻人 Junuloj el diversaj landoj en la La Internacia Junulara Kongreso
【小闻评新闻】
世界语文化活动是人类文化交流的珍贵记录。国际世界语大会、青年大会等活动,以及旅游互助服务和各国广播,形式多样,丰富了世界语文化,促进了语言的传播与交流。这些活动是世界语发展的助推器、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由此产生的档案记录,承载着世界语运动的发展历程,是世界语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见证。
【3· 文明之力】
世界语问世以来,在国际民间交往中一直发挥着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的医院收容了大批不同国籍的士兵。因为语言不通,给治疗带来很多困难。当时出版了一本用法、英、德、世界语等九种文字对照的《红十字世界语指南》,使用者只需掌握世界语字母发音,便能按本国语言的意思,用世界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本书在当时的救护工作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成为救护伤员极为有效的交际工具。由于战争的突然爆发,许多人被隔离在敌对国家中,无法与亲友取得联系。国际世界语协会通过居住在各国的协会代理人,在短短四个月内,就由各国世界语者收集了分居在英、德、法三国约一百万战俘的名单,转交了二十万封信件和总数可观的款项,平均每日转交一千多封信件和五千法朗的资金,此外还协助送回各国难民数万人。
如今,更多人使用这种语言,进行国际通讯、跨国旅游、民间互助服务。通过世界语,他们扩大了交流、交往范围,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眼界,获得了精神上的收获与享受。网络的发展,给世界语的应用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世界语用户积极运用网络手段,实践这种语言。Facebook、Twitter、WhatsApp、YouTube等社交媒体和网站上,活跃着大量的世界语使用者,每天都会新增无数条以世界语发送的信息。

国际社交媒体和网站上的世界语信息 Informoj en internaciaj sociaj amaskomunikiloj kaj retejoj
【小闻评新闻】
在世界语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特殊时期还是在当代,都展现出其强大的文化交流功能和历史价值。在战争时期,世界语作为一种辅助交际工具,为解决语言障碍、传递信息和协助救援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其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实用价值和人道主义精神;网络时代,世界语使用者借助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形成了海量的数字记录,丰富了世界语的传播形式和内容,为世界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世界语学习和交流的重要资源。历史事件和当代实践为世界语的档案记录增添了独特的内容,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借鉴意义。
二、世界语在中国
1929 年巴金(后排左一)与上海世界语学会的负责人和奥地利世界语者 Ebner( 前排右二 ) 的合影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的从世界语译成中文的部分外国文艺作品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的部分文艺作品
1950 年出版的《中国报道》创刊号
1951年3月11日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宣告成立,会后与会者合影
1981年12月中国世界语之友会成立大会现场
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于2004年在北京开幕
(一)世界语在中国的传播渠道及早期发展
世界语在中国的传播主要通过三个渠道:一是俄国,哈尔滨和上海是最早传播世界语的城市,由俄国商人和世界语者推动;二是日本,留日学生如刘师培、张继等人在东京学习世界语,并在回国后推广;三是欧洲,留欧学生如吴稚晖、李石曾等在法国学习世界语后回国传播。早期发展与无政府主义思潮密切相关,许多世界语者同时也是无政府主义者。
表1 中国著名世界语推广者及其贡献
推广者 |
主要贡献 |
蔡元培 |
蔡元培是中国世界语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他在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和北京大学校长期间,积极支持世界语的推广,并在北京大学教授世界语。1924年,他出席了在维也纳举行的第16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回国后更加热心于世界语的事业。 |
胡愈之 |
中国世界语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一生致力于世界语的学习、传播、组织和领导工作。他不仅在学术界和政治界有重要贡献,还担任过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长。胡愈之撰写了多篇关于世界语的论文和文章,热情宣传世界语的理想与目的,并详细介绍了世界语的结构和语言学价值。于1919年与巴金等人共同创立了中国世界语协会,并在1928年前往欧洲学习国际法。回国后,他继续推动世界语运动的发展。 |
鲁迅 |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支持世界语的学习和推广。鲁迅曾在日本学习过世界语,并在回国后积极支持世界语在中国的传播,通过翻译和创作,将世界语介绍给中国读者。 |
巴金 |
中国著名的作家和世界语者,他积极参与世界语的推广工作。巴金曾当选为国际世界语协会荣誉监护委员会委员,为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李森 |
中国世界语运动的杰出贡献者,荣获中国世界语运动特别贡献奖。李森在中国世界语出版条件困难的情况下,仍克服重重困难,自费出版了三十多本世界语书籍,题材广泛,作者和译者众多。这些书籍对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历史、学习和进修、以及外国世界语者了解中国都有重要意义。 |
陈原 |
中国世界语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曾当选为国际世界语协会荣誉监护委员会委员。 |
叶籁士 |
中国世界语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曾被国际世界语协会接纳为终身名誉会员。 |
(二)新中国成立后世界语运动的恢复与政策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世界语运动在中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并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取得了显著成就。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世界语运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迅速复兴,特别是在陈毅、胡愈之等领导人的支持下,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于1951年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世界语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50年,《人民中国报道》创刊,成为最早用世界语向国外介绍中国的重要刊物之一。中国政府对世界语运动的支持不只体现在政策上,还包括经济上的资助和教育领域的推广。教育部在1963年下令在高校开设世界语课,全国十三所大学增办了世界语选修课。改革开放后,中国世界语运动在教育、文化、对外宣传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世界语成为连接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新中国成立后,世界语运动在中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保障,逐步恢复并发展成为国际世界语界的重要力量。
(三)改革开放后世界语活动的复兴与国际影响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世界语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979年,中国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世界语座谈会,标志着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复苏,并明确了其在改革开放中的新使命,如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1981年,中国世界语之友会在北京成立,进一步推动了世界语的普及。1982年,教育部再次确认世界语可作为第二外语,并联合多所高校举办教师进修班,培训了大量世界语教师。在国际层面,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复兴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1986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71届国际世界语大会,这是欧洲以外参加人数最多、最成功的一届大会。2004年,北京再次举办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世界语界的地位。中国世界语者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各国世界语组织建立了广泛联系,推动了中国与世界语运动的深度融合。国际世界语协会还授予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流动奖杯——费恩杯,表彰其在世界语运动中的贡献。
(四)近年来中国世界语活动的跃动与精彩纷呈
近年来,中国世界语活动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责任。2023年3月24日至25日,第14届全国世界语大会在北京举行,主题聚焦“新时代、新使命、新作为”,由中国外文局指导,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主办,有力推动世界语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增进世界语者的交流与合作。2023年7月30日,在意大利都灵的第108届国际世界语大会期间,中国代表团举办“中国日”,开展“一带一路”成就展、民族文化遗产摄影展、汉字设计艺术展等,介绍中国世界语事业和《信使》世界语版。2024年8月4日,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的第10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期间,中国代表团再次举办“中国日”,以世界语展现中国文化和经济快速发展,并举办“美丽中国美丽坦桑尼亚”图片展。2024年12月15日,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线上举办“用世界语唱中国歌”第一季活动,赵珺、王汉平等协会领导出席,吸引了来自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地的120余名世界语者参与。
小闻小察来总结
1.档案价值视角之世界语的“世界性”
社会建构档案观认为档案价值不是档案固有的、客观的,而是由社会、文化、社群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共同赋予和建构的。世界语档案的“世界性”价值在于其作为“全球共同记忆载体”和“跨文化理解桥梁”的社会建构意义。它代表了人类对消除语言隔阂、促进和平交流的理想追求。社群档案价值论则强调档案对特定社群身份认同、集体记忆、赋权和抵抗的价值。世界语社群(尽管该社群较为分散)是一个独特的全球性“想象社群”,其档案的价值核心在于维系这个全球性语言社群的认同、历史连续性和共同目标。至于档案价值多元论,其超越传统的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强调档案的情感价值、象征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等,世界语档案的“世界性”价值尤其体现在其代表普世理想的象征价值、作为人工语言的文化现象的文化价值和促进国际理解与合作的社会价值。世界语在理念上作为人类追求沟通与和平的重要见证,符合“世界记忆”的核心理念,其“世界性”价值具有世界性意义。
2.档案利用视角之世界语的“语言性”
一方面,利用中心论认为档案工作的核心目标是满足用户需求,促进档案的获取和利用。世界语的“语言性”是其最根本的特质,利用活动必须围绕语言学习、语言研究、语言实践和语言传播展开。另一方面是档案作为知识基础设施的观点,即认为档案是知识生产、传播和保存的关键基础设施。世界语档案的建构十分必要,是世界语知识体系的重要载体,支撑着对该语言的结构、历史、应用、文学及文化的研究与理解。值得一提的是,“档案热”与情感利用在分析该话题时可以再审视一番,利用者与档案的关系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欲望和动机。世界语用户(世界语学习者、研究者、使用者等等)对世界语档案的利用常常基于对语言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对社群归属的渴望或学术探究的热情。理解这种“情感动力”对设计利用服务至关重要。
3.档案社会化服务视角之世界语“如何更世界”
在参与式档案打破传统档案“权威用户”的二元对立的进程中,越来越鼓励鼓励用户积极参与档案的鉴定、描述、解读、利用和传播。世界语用户是世界语社群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其深度参与是基于档案服务让世界语“更世界”的关键。档案社会化服务致力于赋权边缘化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与世界语的目标——“打破语言霸权,促进平等交流”——不谋而合。世界语及其承载的价值观如何被更多人知晓、理解、使用和认同,核心策略是“连接”与“激活”,连接社群、公众、资源,激活价值、拥抱数字技术、重视行动导向,主动融入社会,通过教育、展览、数字项目、社区合作等多种形式扩大影响力和社会效益,利用数字技术深度挖掘、整合、呈现世界语中的信息,揭示其全球网络、历史脉络、主题关联和文化影响,使其内容更易被全球用户发现、理解和再利用,将这份语言档案中的“世界性”理想转化为现实的社会影响力。
【文末彩蛋——简单世界语的分享】
你好 Saluton
再见 Adiaŭ
祝您今天愉快 Mi deziras al vi feliĉan hodiaŭ
关注我们,共同前行!Sekvu nin kaj iru kune!
【参考文献】
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
https://www.chinaesperantoligo.com.cn/internacia/
世界语博物馆
https://e-muzeo.uzz.edu.cn/about.asp?id=2
文案:陈一帆
排版:付子余
来源:问档察社